作者: 【記者蘇春瑛/整理報導】 | 台灣新生報 – 2012年3月9 上午12:08

胃腸道黏膜下的腫瘤以往常被認為是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惡性肉瘤,現在已被重新正名為胃腸道基質瘤,高雄榮總一般外科陳以書醫師表示,這種經由特殊染色,大部分這類腫瘤不是源自黏膜下的平滑肌,而是來自間質細胞,於是重新正名為胃腸道基質瘤(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,簡稱GIST)。

陳以書醫師說明,GIST依發生位置,胃最常見大約60%,其次小腸30%,其餘腸道大約10%。胃腸道基質瘤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,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開刀將腫瘤切除,而針對手術高風險病患,則建議先使用標靶藥物,並觀察腫瘤是否縮小,若確認有持續縮小並到能切除的狀況時,還是會建議手術切除腫瘤。

醫師表示,目前用於治療GIST的標靶藥物有兩種,臨床上,會先以第一線標靶藥物基利克治療,評估用藥後的成效不佳,才考慮提高劑量或改第二線紓癌特,對於二種健保補助藥物治療效果因人而異,副作用略有不同。通常部分病人再提高藥物劑量後容易導致嚴重副作用,包括紅血球、白血球及血小板等血球下降,臨床上才會建議改用第二線標靶藥物,讓平均存活期從20個月得以延長至56個月,但使用紓癌特也可能造成副作用,包括拉肚子或出疹子等,因人而異。由於目前尚未發現胃腸道基質瘤與任何危險因子有關,一旦發現腸胃道有任何不適或異常狀況時,建議要立即求診。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胃腸道基質瘤-治癒率高-160856851.html

yahoo─健康

台灣新生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ygeiaN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