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記者方志賢/高雄報導
高雄一名70多歲退休老師,寫得一手好書法,一年前雙手不自主顫抖,維持40多年的寫字興趣被迫中斷,他一度憂心罹患巴金森氏症,就醫後排除,醫師診斷他是老年退化性顫抖,服用藥物治療後,顫抖症狀改善,重拾寫毛筆字的興趣。
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任林祖功醫師表示,退化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是兩種不同疾病,從臨床表現來看,退化性顫抖是在維持固定姿勢,例如手伸直、拿東西或拿湯匙喝湯時會不自主顫抖,還有人講話頭會左右搖晃,致病原因不明。
林祖功說,巴金森氏症引起的顫抖,就算人體在休息的狀態仍會發生,例如看電視時手一直抖,伴隨肢體僵硬、動作緩慢、平衡失調等症狀,這是小腦病變引起,經過治療雖然能控制,但是仍無法根治。
常見的顫抖還有生理性顫抖,因緊張、生氣、興奮或咖啡因刺激引起。
這名退休老師因寫字時不自主顫抖而就醫,醫師臨床診斷是老年退化性顫抖,仍需抽血檢查,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、肝腎功能衰竭也會出現顫抖,必須先排除。
醫師也為老先生做電腦斷層檢查,確認腦部沒有問題,患者也無酗酒及服用氣喘、癲癇等藥物。
林祖功表示,退化性顫抖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,有一半屬於家族遺傳,不會傷害神經系統及身體健康,但若影響到社交關係、生活作息,給予乙型阻斷劑(β–Blockers)或鎮定劑治療,雖然無法完全控制,但能改善6成以上。
這名退休老師服藥治療後,顫抖症狀明顯改善,也恢復寫書法的興趣。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2/new/may/11/today-health1.htm自由電子報─健康醫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