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龔郁穎
「醫師,你一定要幫我把這顆牙齒留下來!」「我已經看了好幾位醫師,都說這顆牙齒沒救了。我要做顯微鏡治療,無論如何我都不要拔牙!」
「我的牙醫師說這顆牙齒條件很差,叫我來做顯微鏡看看!」
門診中,常遇到患者帶著期待又堅持的心情來求診,想極力保留自己的牙齒,但常經過評估與討論後,發現患者的牙齒是無法保留的。
這幾年自費的顯微根管治療已慢慢被大眾接受,透過顯微鏡,醫師可以更清楚看見根管內錯綜複雜的情況,例如:特殊的根管形態、根管壁的破洞、根管內阻塞、移除斷裂器械等,透過明亮的視野、放大影像,並配合超音波器械的使用,不再單純憑「手感」做根管治療,已可大大提供根管治療的成功率。然而,使用顯微鏡做根管治療並不是萬靈丹,一顆牙齒是否可以保留,不是僅取決於解決根管內的問題。
要保留牙齒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恢復咬合功能。雖然做牙套是治療的最後一個步驟,但在治療之前,必須反向先去評估牙齒是否有足夠的剩餘齒質來提供牙套的製作。若齒質是足夠的,則須進一步評估牙齒周圍組織,如:周圍骨頭、韌帶等支持組織是否健康。若以上兩個條件都是許可的,最後才是評估根管內的難題是否能透過顯微根管治療重新處理。若牙齒確定可以透過根管治療來解決問題,就必須認知根管治療是個極精細的工作,必須多次且仔細處理才能達到良好的結果,若一味要求醫師儘快完成,到最後極可能得不償失。
齒質就像一棟房子的外表,牙周組織就像是房子的地基,若一棟房子的外表已破損不堪,又經過土石流沖刷,早已是搖搖欲墜,再去整理、打掃屋內已經沒有意義了。
根管治療就像在做屋內清理,是極重要的工作,也是不可忽視的步驟,但在要求醫師一定要保留您的牙齒前也必須與醫師充分討論,了解治療的效益及價值,千萬不可一意孤行堅持己見,而使得治療效果不如預期。
(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牙科部牙髓病科主任)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2/new/feb/9/today-health7.htm
自由電子報─健康醫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