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是個鄉下的種田人,年輕時,身體壯得像一條活龍,視力如老鷹般銳利,遠方的山頭看得一清二楚,地上的螞蟻幾隻都數得出來,時常騎著心愛的野狼機車壓馬路;然而,剛過完55歲生日的他,發現陽光太強就很刺眼,光線昏暗時,又看不清楚,老覺得眼前霧霧的。

 

老王原不以為意,直到前些日子因視線不清,跟卡車發生擦撞,小腿打了石膏後,才下定決心,杵著拐杖,來看醫師,才知道得了老年性白內障。

 

根據衛生署的統計,台灣地區50歲以上人口,約有60%罹患白內障,60歲以上比例高達80%,並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

 

白內障主要的症狀為漸進式視力減退、色調改變、單眼複視、畏光、眩光、色彩失去鮮明度、「晶體性近視」等,不論是看書、看報、穿針引線皆會受到影響,對於開車也心生畏懼,尤其晚上更加嚴重。

 

發生白內障的原因,大致上可分成老年性、先天性、外傷性、併發性、代謝性、藥物性、輻射性等白內障。其中,老年性白內障為最常見的一種,指的是水晶體逐漸因老化而混濁、變硬所致,常發生於50歲之後,所謂人老「珠」黃,就有人比喻為水晶體老化。

 

治療方式不外乎藥物及手術,藥物大多只能控制,手術是目前比較直接有效的治療方式。

 

傳統的白內障手術治療,是在眼球上切一個大傷口,將混濁的水晶體摘除,並置入人工水晶體,再縫合傷口,稱為囊外晶體摘除術。

 

目前已經可以透過小切口白內障乳化手術(在國內常被誤稱為「雷射」白內障手術),不但安全性增加,效率也提高許多,疼痛減少,只要局部滴眼藥麻醉即可,手術結果比以前更好,也減少感染等問題。

 

再搭配新式折疊注射式人工水晶體,種類根據其設計,共有球面、非球面、黃色、多焦點、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等相繼推陳出新,可減少炫光、光暈、紫外線,使影像清晰降低像差,防止續發性二次白內障。

 

當然,如同其他外科手術一樣,合併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。但由於白內障手術日益精進,成功的機會可達99%以上。(作者為嘉義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ygeiaN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