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的10月天,吸引許多亞太地區醫學巨擘及來自全球各地2,000多人與會的2016年國際糖尿病聯盟亞太年會(IDF-WPR)甫落幕,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接踵而來,更多人不知道的是,其實這天也是聯合國日。這是源自於聯合國在2006年12月20日通過「糖尿病」決議案,訂定每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為聯合國日(United Nations Day),呼籲世界各國為糖尿病團結(Unite for diabetes),共同推動預防糖尿病蔓延。如此大張旗鼓的宣示對防治糖尿病的決心,正因為糖尿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世界各國的共同疾病。

 

每6秒鐘

 

1人因糖尿病而亡

 

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(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,IDF)最新版本估算,全球糖尿病人口已突破4.15億大關,也就是每11位成人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。同時,台灣的糖尿病人口也來到178萬新高。更驚人的是來自國際糖尿病聯盟的調查資料顯示,全球平均每6秒鐘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,以2015年來說,全球有500萬人死於糖尿病,除了吃掉人們的健康,糖尿病在世界各國鯨吞掉的醫療費用比率更是名列前茅,以台灣為例,健保署最新統計,國人最花錢的十大疾病中,糖尿病排名第三,每年花費健保256億多元。雖然最花錢的第一名是慢性腎臟衰竭患者,但其中卻有近一半是來自糖尿病併發的腎病變。腎臟科醫師說,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都會引發腎病變,尤其高血糖最傷害腎功能,因為國內三高患者持續增加,使腎病流行率難以下降。

 

雖然糖尿病是威脅世界各國的一級警戒疾病,但真正致死的殺手卻是糖尿病的併發症,糖尿病連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五名,每年約有1萬人死因為糖尿病,正因為許多病患不重視,血糖控制不理想,才陷入糖尿病腎病變、糖尿病足、失明等泥沼中。

 

65%病患

 

處於併發症高風險

 

依據國民健康署2011年委託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調查顯示,台灣糖尿病患血糖控制良好(即糖化血色素目標值<7%)的比例只有約三成五,也就是說,高達六成五的糖尿病患者長期處於高血糖的風險中,面臨中風、心血管病變、末梢神經病變,甚至洗腎、失明等併發症的威脅。

 

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,如果沒有積極控制,患者面臨的嚴重健康問題是產生併發症,由於高血糖而導致嚴重的疾病,傷害範圍遍及全身,將引起全身不可逆性的大、小血管及神經等病變,包括:眼睛、心臟和血管、腎臟和神經等。此外,糖尿病人也有較高的感染風險,且前期通常無聲無息,容易讓人不易警覺這些併發症的進行,一旦有明顯不適的症狀出現,通常已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。在幾乎所有高收入的國家,糖尿病是導致心血管疾病、失明、腎功能衰竭和下肢截肢的最重要肇禍者。

 

視網膜病變: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相當常見的小血管併發症之一,可能造成視力下降或進一步演變為失明。持續的高血糖、高血壓和高膽固醇,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主因。這可以透過定期的眼睛檢查,和保持血糖和血脂正常,以維護眼睛健康。

 

新陳代謝科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,如發現視力模糊持續一天以上,或者一眼突然失去知覺、視野中有黑點、線條或閃光、眼睛出血等,應立即請眼科醫師檢查。此外,每年應固定請眼科醫師檢查,避免糖尿病可能引起的失明問題。

 

心血管併發症:糖尿病會影響心臟和血管,可能導致致命的併發症如: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和中風等。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最常見的原因。同時,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高血糖等因素都有助於增加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。

 

腎臟病變:糖尿病患者比其他人更容易併發腎臟疾病,糖尿病人口中約有三分之一會演變成糖尿病腎病變。尤其,在糖尿病人口占全球高達17%以上的亞太地區,更驚人的是,亞太各國糖尿病人口末期腎病變的比例遠高於全球平均值。其中,除了台灣的洗腎人口高達近一半是來自於糖尿病併發的腎病變,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更接近七成,而且近年來更有年輕化趨勢。由於糖尿病的高血糖引發的小血管性傷害,可能會破壞腎臟的腎絲球體,導致腎臟過濾效率變得較差,甚至腎臟無法正常工作,最終造成完全失效的腎臟損傷。糖尿病腎病變如果無法有效控制,洗腎等相關醫療負擔將會拖垮各國醫療。

 

因此,有必要更積極有效的篩檢及監控,藉由保持接近正常穩定的血糖和血壓以大幅降低腎臟疾病的風險,降低糖尿病末期腎病變的發生率。

 

神經病變:糖尿病會引起全身神經的損傷,當血糖和血壓過高時,這可能會使神經變得遲鈍,有時也會引起手、手臂、腳、腿的疼痛、無力或痠麻,與很多其他神經功能的問題,這是一種多發性的神經病變。最常見受影響的部位是四肢,特別是腳。在四肢部分的神經損傷被稱為周圍神經病變,會導致疼痛、刺痛感和感覺喪失。失去感覺影響很大,因為它會讓受傷的情況被忽視,導致嚴重的感染和可能而來的截肢。糖尿病人需進行截肢的風險機率,可能會比未患糖尿病者高25倍。所以,針對血糖與血壓進行全面管理,可以大大防範糖尿病導致截肢的風險,即使截肢發生,保留下來其餘的腿和生命維持,可以透過良好的後續護理照護來維持。

 

所以,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他們的足部,檢查是否有傷口,一旦發現足部有傷口,不管疼痛與否,都應馬上找醫師就診,幫助傷口癒合,並防止新的傷口產生。

 

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對於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,糖尿病的治療,就在於做好血糖、血壓、血脂肪的管理,另外,很重要的是改變生活型態,包括:戒菸、運動、控制身體質量指數(BMI)及腰圍等,是有機會可以跟糖尿病和平共處一輩子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ygeiaN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